2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怎样才能达成这样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在这个方面,所谓以人工智能来监控人工智能、通过不同的技术进行互相制衡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在对新冠病毒疫情进行防控期间,中国广泛应用互联网和信息沟通技术(ICT)进行社会治理,提供了颇有启迪意义的试行经验和教训。
可以说,地方对于法治目标拥有强大的转化能力和执行能力,不仅应当是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甚至应当成为法治国家的基本面向。(三)法治国家建设的地方协同 法治国家建设有赖于各地方的共同推进。
[28]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383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以国家全面法治为目标。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只有各领域、各地域都以法治作为根本的治理方式,才能说达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各级地方的政权机关是国家的具体化身,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借助地方才能实现。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法依据在于《宪法》设定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规范,核心是3条第4款: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33]不加规制的中央统一领导,会导致一统就死,一死就叫。[53]宪法和法律的全面实施本身就是对国家统一的保障。没有人格权编,民法典立法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可能就不会有民法典。
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民法典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工具,成为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民法典中没有独立的人格权编,民法典立法就是对民法通则以来各既有单行民法汇总,没有新的内容。民法总则是对民法基本原则、主体制度、权利制度和法律行为制度的总括性规定,是整个民法制度的共同的基本制度,共计206条。三、民法典是治国安邦和确保长治久安的国之大典 建国建政必须立法,立法塑造和巩固政权。
按照既定的立法计划,2020年3月将通过民法典。由于缺乏民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改革开放之前三次民法典立法皆未完成。
作者:张新宝 张红(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 进入专题: 民法典 。民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民法典体系。民法典是贯彻落实执政党意志,将执政党意志转化为法律实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之大法。
民法典的编纂和贯彻落实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意义重大。民法典既是为政当国者治国安邦的国之大典,民法典也要求国家善待民众,使民众能在阳光与雨露中自由自在生活。一、新中国民事立法七十年的三个阶段 建国后,我国迅速着手制定民法典。民法典编纂的初心和使命是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保障人的各项合法权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自清末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次民法典起草,与之相伴的是社会主义曲折前进、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三个阶段的治国历程,民法典起草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维持和巩固政权息息相关。坚持编纂一部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是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大国担当的体现。
1999年合同法结束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足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市场交易制度。我国民法典中最具中国特色、最能体现时代特点和反映人民意愿的地方就是设立了独立的人格权编。
民法典编纂是由编和纂组成。民法典人格权编主要是从民事法律规范的角度规定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内容、边界和保护方式,不涉及公民政治、社会等方面权利。民法典分编包括六编,依次是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共1034条。民法典是一国民众生活的反映,中国民法典源自中国实践。民法典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1954年,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被终止。
1979年,第三次民法典起草,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1986年民法通则以该草案为基础而形成。2009年侵权责任法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侵权责任法体系,实现了侵权法与债法的分离,是中国脱离大陆法系民法典框架自主民事立法的里程碑。
他方面,使私权保护不至于沦为人吃人的工具,不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民法典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社会运行最基础的法律制度。
我国民法典立法历经百年,从一穷二白到邯郸学步,再到自主创新,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法体系,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民法典贯彻实施好了,人民人身和财产有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彰显,和谐稳定,政通人和,天下太平而自然长治久安。
民法典由民法总则和民法分编组成,总共七编。这部中国特色的民法典必定和中国产品、中国标准一样,代表着中国法律,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事立法进入快车道。民法典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民权益保障和国家良法善治的大局。
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我国民法典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民法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民法典的编纂和贯彻落实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事立法工作,民事立法与改革开放同步,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其集大成者是将于2020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用法律手段固定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德国民法典》确保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部法典的强国梦想,《日本民法典》巩固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所取得的成果。
编纂民法典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缺乏必要的民事法律,个人权利得不到保障,国家和社会难以良性运转,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我国自清末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次民法典起草,与之相伴的是社会主义曲折前进、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三个阶段的治国历程,民法典起草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维持和巩固政权息息相关。三、民法典是治国安邦和确保长治久安的国之大典 建国建政必须立法,立法塑造和巩固政权。
民法典是治国安邦的国之大典。如果民法典中没有独立的人格权编,民法典立法就是对民法通则以来各既有单行民法汇总,没有新的内容。
坚持编纂一部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是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大国担当的体现。我国民法典确定有独立的人格权编后,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赞誉,很多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民法典立法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
民法典编纂是由编和纂组成。我国民法典立法历经百年,从一穷二白到邯郸学步,再到自主创新,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法体系,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